- 相關(guān)推薦
《千年一嘆》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1
何謂《千年一嘆》?
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記。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xiàn)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
《千年一嘆》記錄了在千年之交的時候,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考察伊斯蘭文明遺跡的經(jīng)歷。當年的行跡遍布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書中,作者以厚重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討了造成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縱觀先生一路走過的國家(地區(qū)),應(yīng)該說“景象萬千”——崇拜、震撼、憂傷、悔恨、珍惜,錯綜復(fù)雜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聲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經(jīng)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臘。文章開篇第一個題目便是——哀希臘。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臘也曾有過偉大的輝煌。因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jīng)濟,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擊。最終,難逃沒落的命運。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經(jīng)在這片藍天下屹立了幾千年,和遠在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一樣,都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墒牵凑沼嘞壬乃伎迹壕褪且粋人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氣,一種文明也是。埃及就是這樣,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修建金字塔和戰(zhàn)爭,它確實已經(jīng)體力不濟,至今還沒找到文化復(fù)興的基點。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孫們,早已忘記了過去,他們終日閑散無事,只會“滔滔不絕地講話”。難怪埃及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別忘記,曾經(jīng)的文明古國。〗酉聛碓谝陨、巴勒斯坦和約旦,作者參觀了一座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猶太人。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為一種點綴,但文明有最終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殺與反抗的歷史。戰(zhàn)爭摧毀了家園,摧毀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議的是在約旦的大山里居然還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見,人類的歷史比有記載(記錄))的更長,他們一定有更多的經(jīng)歷,更險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某種意義上說,這更是一種難得的文化形態(tài)。
探尋文明,離不開兩伊。他們曾是何等輝煌,可如今呢?貧窮、戰(zhàn)爭、宗教(教派沖突)等正在無情地摧毀這片土地,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終,正是文化的徹底覆滅!他們無能保護他們先人留下來的輝煌,即使面對他們的未來(孩子)),他們似乎都無能為力。確實正像書中寫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傳說,一切美麗都面臨著殺戮。間離了看,他們毫無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處它們卻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麗的生命線。
走過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絕說它美麗。本應(yīng)該很美麗的國度,但,其實并不如此。作者來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紅堡(一座用紅砂石砌成的皇宮),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訪,拜謁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偉大的恒河畔,觀看菩提樹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別阿育王。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問題: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憂。他們已經(jīng)淹沒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處廢墟,便是一處毀滅,然而在這毀滅之前呢?恐怕沒有一絲思考,更沒有一聲疾呼。因怕玷污對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沒有進一步參觀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遺址。偉大的阿育王,別了!別了!
尼泊爾,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爾雖沒有偉大的古文明,卻有勤勞友善的勞動人民。這里遠離愚昧,遠離血腥。這里簡單自然。在喜馬拉雅山下,在幽靜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這一路上的感觸。
千年文明,千年追尋,千年思考,千年嘆息。曾經(jīng)的這些文明古國,這些偉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運即:衰敗、沒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說了這樣的一些話: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內(nèi),如果這種創(chuàng)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
除此之外,當繁衍過度、消費過渡、競爭過度、占據(jù)空間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gòu)建過度顯而易見,這已經(jīng)構(gòu)成了災(zāi)難。
周游“列國”之后,該回家了。離別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讀懂它。大中華,大中國,是我們祖祖輩輩的依靠,我們該為之無限自豪!可,我們有時候埋怨它、輕視它、斥責(zé)它、嘲笑它。嫌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次慚愧至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們正努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我們提出并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以人民為本,我們崇尚人與自然和諧。
何為《千年一嘆》?跟余先生一起,用腳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橫縱對比。慶幸我們還存在,但,我們該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覺!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2
每每翻開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的手就好像撫摸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歷史是沉重而滄桑的,每次回顧都會感到心靈深處傳來一聲聲嘆息:“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fēng)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當曾經(jīng)的輝煌逐漸走向淡漠,當原本宏偉的建筑在時光的摧殘下變成一片殘垣斷壁,當人們開始不再問津不再關(guān)注,那聲聲嘆息變成了無奈,文明在逐漸衰落,歷史在逐漸褪色,
跟隨余秋雨先生一起,沿著古代人類文明的路基前行,我們卻發(fā)現(xiàn)竟然有那么多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文明發(fā)源地如今卻戰(zhàn)壕密布、荒草迷離、匪盜出沒。人類,原本是歷史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如今卻在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希臘,這里曾是歐洲文明的發(fā)樣地,如今卻只有狹小、陳舊和閑散的人民。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然而希臘人的過分閑散的生活方式是整個社會失去了精氣神,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而希臘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奧林匹克精神,也在這種閑散中逐漸衰亡。
埃及,開羅城的殘破使曾經(jīng)的輝煌已蕩然無存,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段輝煌至今已無法解讀,只有從被風(fēng)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如同書中對金字塔的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gòu)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到它如何到來。當法老將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xí)r,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靜靜地矗立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上,每當黃沙吹起時,更教人感慨萬千。
兩河,童年童話的產(chǎn)生地,曾幻想著灰姑娘與王子在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里相遇、相知、相愛;曾幻想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除暴安良;曾幻想與中華文明齊齡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歷史!但現(xiàn)實很殘酷,戰(zhàn)爭摧毀了它原本的高層文化,然后又剝奪了一個民族中最勇敢的、最健康的生命,讓一群老弱婦孺去承受種種荒唐。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片產(chǎn)生最早的以《漢莫拉比法典》為標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它所能承擔(dān)的負荷:人口中有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傻站著;似乎印度人更喜歡閑蕩在已經(jīng)很擁擠的大街上。恒河永遠的失去了往日的圣潔與美麗。無數(shù)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臟,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這樣夸張的裸露,都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
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文明,如今卻以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究竟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fā)源地現(xiàn)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能為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如密林的失學(xué)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chǎn)物么?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從這里已經(jīng)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程度呢?
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長城,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它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chǎn)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外延太大了,大到可以將宇宙淹沒。時間的洪荒中,流逝了太多,只留給我們一些銘記歷史的廢墟。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寫過: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廢墟的大地是擁擠的。廢墟是時間的見證,見證了文明的由盛到衰,仿佛生命的輪回。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里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fēng)霜,凍結(jié)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lián)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幾千年的發(fā)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哺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們有理由如此漠視文明么?
在看過了那么多文明的隕落,我們不禁思索我們中華文明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生生不息的緣由。每一個歷史文明消亡的原因,中華民族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但在歷經(jīng)歷史的風(fēng)霜后它依然頑強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展示著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這同每一代炎黃子孫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密不可分,而在型時代的浪潮中,我們作為華夏的血脈更應(yīng)當把我們五千的文明延續(xù)下去,讓它在歷史的海洋永遠閃爍著耀目的光芒。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3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jīng)歷!扒ъ谩钡哪康膶嶋H上是環(huán)游世界的文明古國,領(lǐng)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fēng)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翻開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文明!肚暌粐@》讓我的思緒跟隨著它橫貫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跨越了幾千年的時光。聽著李白的歌,尋著屈原的夢,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著西亞顧問名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哀樂。
《千年一嘆》,正如歌詞中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憋嬛膲,李白的歌,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著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閑散。只有從被風(fēng)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閑散的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閑散變成了精神貧窮?梢娝ヂ淞说墓糯拿麟y以與現(xiàn)代結(jié)合,最后只能被現(xiàn)代文明遺落。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nóng)神殿。但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xiàn)代的詞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臘》一文中提到在愛琴海邊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國大詩人拜倫的刻字,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寫字母刻上去的,較之后來那些張揚地用大寫圍繞在他四周的跟隨者,拜倫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嗎?希臘的文明的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時后才能上桌時,我想這種文明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shù)是沙漠,所以它應(yīng)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讓無數(shù)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讓后代保有這份神秘,但這種自負的神秘也切斷了自己得以延續(xù)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相融的愜意的話,那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閑逛的興致,仿佛除了數(shù)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聽著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為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fēng)光?粗鴼埰撇豢暗摹皦Ρ凇,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xiàn)在提到印度的話,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jié)制的生育和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dǎo)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shù)人的手上是沒有手表的,因為手表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說再十分鐘后,轉(zhuǎn)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里喝咖啡調(diào)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泰姬陵那白色的優(yōu)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惟一美麗的風(fēng)景。我們常說中國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當讀到“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閑站著”這樣的描述時,該做何感想?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目光呆滯,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這種無序的生活狀態(tài)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觸目驚心的是所謂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潔高尚富有詩意的畫面竟被骯臟惡臭與愚昧代替。作為母親河,恒河曾經(jīng)哺育了多少兩岸的子民,可如今,這些子民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
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寫伊拉克之行的。當時看時,心里就很酸,當他講到當?shù)睾⒆拥呢毟F、無助時,我的眼淚便刷刷地流了下來。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學(xué)兒童,他們連字都不認識,可是,他們的祖先卻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該天真快樂地生活,但他們卻也硬生生地被與政治聯(lián)系了起來,他們的學(xué)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國”之類的口號。戰(zhàn)爭讓很多孩子的父親離開了,于是,生活的重擔(dān)便一下子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蠟黃的臉、深深的大眼睛,這一切不能不讓你開始痛恨美國,痛恨懦弱的聯(lián)合國,痛恨伊拉克的當政者,同時也為這個民族悲哀!柏毨У闹苯雍蠊皇欠纯,而是尊嚴的失落,而失落尊嚴的群體,更能接受極權(quán)統(tǒng)治”。
很早就聽說過印度恒河的美麗,那舉世聞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時常耳聞,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時,我發(fā)誓,我絕對不會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為恒河邊有很多的無家可歸的人,他們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個習(xí)俗:人死后,骨灰會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認為死了燒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會與別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難恢復(fù)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臟,但還是會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來尋求所謂的干凈。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4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來,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人類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華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們的出現(xiàn)都有一大特點:都是依山傍水而發(fā)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榮昌盛。然而除了華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卻因種種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讓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它還包括了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時,文明還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工具。因此,可以這樣說:文明因野蠻而生。然而,文明雖因野蠻而生,但也會因野蠻而死。連年的戰(zhàn)爭和極端的信仰都會使得一種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來說吧:它很不幸,當年的首領(lǐng)不喜好征戰(zhàn),便讓當年的埃及一直都在發(fā)展自身內(nèi)部,卻把軍事力量棄之不顧;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別的文明的侵略與文化的被毀滅,以至于古埃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無人解讀的遺憾,而使它變得神秘。再說說古印度:也許是它信仰佛教,它便
不喜歡戰(zhàn)爭,結(jié)果也是一樣,被其他同樣野蠻文明滅亡了。然而,因為野蠻而滅亡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被滅亡,歷史上還有一個文明因為自己的連續(xù)戰(zhàn)爭滅亡了:它,便是亞述帝國。亞述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它的連年征戰(zhàn)給周邊文明帶來了不小的傷害。然而,因為它自己的好戰(zhàn),導(dǎo)致了民眾的.不滿,最終,因為人民的起義,亞述便滅亡了。雖說華夏文明也有著強悍的軍隊,也有著許多的戰(zhàn)爭,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蠻的,華夏文明的戰(zhàn)爭大多是內(nèi)戰(zhàn)和抵抗侵略的戰(zhàn)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外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華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認為,只有自己避開野蠻,同時也要抵抗外來野蠻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嗎?遠遠不夠,還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其實老子早就說過:萬物要順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樣的。在繁華的文明也敵不過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倫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當年古巴比倫所在的土地萬物叢生,可因為人們的濫砍濫伐,導(dǎo)致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最終整個文明都被沙漠湮滅。因此,想要人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動毀滅的也有,當年的龐貝古城,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過它的輝煌。然而,一次火山噴發(fā),龐貝卻變得不堪一擊:滾燙的火山灰埋沒了這座城市。因此,難道我們需要每天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產(chǎn)生擔(dān)憂嗎?不必。因為放眼當今,人類文明的電子科技十分發(fā)達,而且根據(jù)文明前輩因自然而滅亡所給我們的教訓(xùn)和經(jīng)驗,我們可以提前預(yù)知某種自然災(zāi)害的到來并
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為造成的自然災(zāi)害還是無法及時抵御,以此,我認為,只有好好順應(yīng)自然,并且要時刻注意防范自然災(zāi)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蠻和文明,看似關(guān)系不大,實際上則有著因果關(guān)系。因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樣因為野蠻,所以也會有文明。他們?nèi)呓原h(huán)環(huán)相扣。但文明,卻脆弱得多。雖然文明可以用自然來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蠻來鍛煉自己,但當它的過度開發(fā)會使自然屈服,它的過于高雅會使野蠻眼紅乃至自卑時,后兩者可能就會刻意刁難這個文明。因此自然可能會讓災(zāi)害來毀掉這個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說直接摧毀這個文明,野蠻可能會讓其他喜歡強加別人的文明來入侵這個文明。然而,只要這個文明能頑強抵抗這些刁難,那它就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就連自然和野蠻都對它無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敗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擊垮了,再也不能起來了,留下來的,就只有廢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對于它倆,文明還是需要包容他們,畢竟是因為它們自己才成長起來的呀!因此,我認為,文明只要寬容自然,寬容野蠻,做一些能感化它們的事情,自然和野蠻便會很少欺負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戰(zhàn),也不是辦法呀!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哪個文明能真正擊敗自然和野蠻呢?我想,一個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附詩:
埃及印度很厭戰(zhàn),最終被毀不復(fù)存。亞述好戰(zhàn)雖輝煌,最終也被打下臺。
古巴比倫亂砍伐,終被沙漠所討伐。龐貝古城雖繁盛,自然面前力有限。只有好好順自然,同時防范其災(zāi)害。只有避開野蠻侵,同時抵抗其侵害。才能不會遭滅亡,古來文明得以存。文明因此而繁盛,世世代代永相傳。
讀余秋雨先生的書,比較燒腦。但是絕對的大信息量沖擊著你,讓你欲罷不能。見劉力銘談?wù)撨@本書,有逢知音之感。《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日記,記錄了在逢20xx年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中的經(jīng)歷。在這本書里,作者以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討了造成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劉力銘最后寫的小詩有點意思,對全文做了總結(jié),也包涵自己的感嘆。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5
與《千年一嘆》的首次接觸,是在N年前,當時是只聞其名未見其貌,主觀臆斷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矯情。由于學(xué)習(xí)態(tài)度明顯不端正,當然就沒有附庸風(fēng)雅。第二次接觸,是某朋友談起《文化苦旅》,談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顏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急急地來了一頓“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簡介和目錄盡在掌握。第三次接觸,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學(xué)推薦書單50本,《千年一嘆》赫然出現(xiàn)在第6位,我決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讀過之后,我開始認真地稱余秋雨為先生。
書中,余秋雨先生以一個中國文化人的身份,用三個月的時間,踏上一個充滿驚險的古文明旅程:從希臘出發(fā),南下埃及,再穿過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十個國家,探索“人類文明的經(jīng)絡(luò)系統(tǒng)”。我跟著先生走過太陽神廟,走過金字塔,走過所羅門石柱,走過底格里斯河,……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gòu)崩坍得如此凄涼!”“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zāi)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跡——石柱只剩下后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zhàn)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jīng)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氣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命運對猶太民族尤為不公,那么多的災(zāi)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么堅強,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nèi)心的痛,一面哭墻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雖然鐵絲網(wǎng)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里,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進入了歐洲的博物館,連巴比倫遺跡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xiàn)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著國際懲罰,可是當我讀到孩童因禁運而沒有課本,不免一陣心酸。國際懲罰理由或許是正義的,但真正被懲罰的總是那群最無辜的人。
伊朗,居魯士陵墓成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開端。歷史上的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災(zāi)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zhèn),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xiàn)代。
巴基斯坦,“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xiàn)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通過余秋雨先生的筆,我卻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guān),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臟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伯爾,這里村落稀疏、房舍土樸、環(huán)境潔凈、空氣新鮮。這里的人們雖然貧困,但很干凈?傊@里的一切更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余秋雨先生這次非、歐、亞三洲之旅,所見到的幾大文明發(fā)祥地(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無一例外的都已衰落。從作者的這些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fēng)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讀《千年一嘆》,除了對這些遠去的文明唏噓不已、扼腕嘆息覺得遺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種宏大,文明的宏大,還有慶幸,同樣是文明古國,同樣輝煌過,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跡般的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存了我們的文明。經(jīng)過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后歸于統(tǒng)一。
當然,慶幸的同時也有一些反思——在我們高速發(fā)展經(jīng)濟讓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在一點點的失去。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要停下來等一等已被自己遠遠甩在后面的靈魂。我們的祖宗們相對完整地將中華文明傳承到了我們手中,而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將其保存并且發(fā)揚光大繼續(xù)傳承下去呢?
祝愿我最美最神圣的祖國母親,繁榮昌盛!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6
一次認識余秋雨先生,是在高一的時候。我記得那是一個慵懶的下午,本該昏昏沉沉的語文課上。我的語文老師舉著一本破舊的散文集給我們念著一篇篇質(zhì)樸又優(yōu)美的散文。老師具體念得內(nèi)容如今我已記不清了,但腦海中記得最清楚的是那篇散文給當時被苦悶的課業(yè)折磨的又累又乏的我?guī)砹藦奈从羞^的安慰和激勵。我尤記得,那本一看就知道被我的語文老師翻過一遍又一遍的書,有著一個引人入勝的名字——《文化苦旅》。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有著一個同樣詩意的名字——余秋雨。
直到上了大學(xué),渾渾噩噩忙東忙西的度過了大一之后。大二的某一個無所事事的晚上我回憶著高中,突然想起了那天下午的語文課。抱著回憶青春的想法,我立馬買了一本《文化苦旅》,想要重新回味當初對散文的癡迷。沒想到,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看完文化苦旅我又立馬買了《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而今天,我便想談?wù)勎以陂喿x《千年一嘆》時的心路歷程。
不出我預(yù)料,余先生的文字實在很能引人入勝,從自序開始,我就被余先生所塑造的氛圍深深帶入:“……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彌補了每天一邊趕路一邊寫作的匆促。讀者既然陪我走了驚心動魄的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個安靜的地方一起坐下來,聽我聊一會兒。世界屋脊下的爐火、燭光,實在太迷人了!
自此,我便跟著余秋雨一路“游歷”了中國以外的人類主要古文明。最先抵達的希臘文明遺址,它從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人類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幾乎到了無可企及的高度。巴特農(nóng)神廟下,我不熟悉的古希臘悲劇、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再加上遠處的奧林匹亞,似乎把人類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鑄造完滿。最令我感到詫異的,是比這一切更早一千多年的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朝和荷馬史詩中的邁錫尼。早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說古希臘悲劇與中國的老子、孔子同齡,那么克里特和邁錫尼就與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傳說時代連在一起。而不同的是,他們的傳說竟然有那么完整的實證。同樣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克里特島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適、神奇,處處顯得相當現(xiàn)代。其中,排水系統(tǒng)、衛(wèi)浴系統(tǒng)的先進和時尚,使人覺得時間停滯了。但是它們居然已經(jīng)毀滅了幾千年了。
中東,從約旦河兩岸到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再從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地區(qū)。正是這個麻煩不斷的地區(qū),擁擠著人類幾個特別輝煌的古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
其實粗略了解了這么多,我腦子混亂的很,畢竟這本書對我來說信息量太大,我對這些文明歷史的了解又知之甚少。但書中描述的唯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去巴比倫故地,在那些丘壑草澤邊站一站,看著凄艷的夕陽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無言的沙漠,再在底格里斯河邊想一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體會文明枯榮的`玄機……”
神秘的東方文明,原來有這么多苦難掙扎與無奈。所以,我不得不感到慶幸,中華文明是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
其實,當我第一遍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很難受,是如鯁在喉的那種難受。雖然我看的很仔細,但對孤陋寡聞的我來說,我的閱讀還是囫圇吞棗。因此之后,利用了一個寒假的閑余時間我又看了一系列關(guān)于人類起源文明的央視紀錄片。由此才開始深感余先生知識內(nèi)涵的深厚,以及他從未停止探索打的腳步。這位學(xué)者,他一直在路上,真真正正的路上。從最開始尋訪中國文化的遺址,到尋訪除中國的其他人類文明,北非、中東、南亞、歐洲……他克服路上重重險境,不懼生死不懼艱難。只為探尋、只為見識。而此刻的我們呢?是躺在床上玩著手機呢還是坐在電腦前打著游戲?
也許我們暫時還沒有經(jīng)濟基礎(chǔ)支持
們走遍大江南北去了解我們想要了解的事情,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想要了解什么?我們想要做什么?此刻我們心中有答案嗎……
看吧,其實這根本不是我們無所事事的理由;艚鹨簧磺艚谳喴紊,但他的思想?yún)s能飄到幾萬千米外的太空里。要想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要想讓自己不像螻蟻一樣蝸居在自以為是的天地里,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不再虛度光陰、浪費青春。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懶散的習(xí)慣、鍛煉自己早已漸漸“生銹”的大腦,去思考、去想象。而這一切最基本的途徑就是閱讀。閱讀書籍、閱讀歷史、閱讀文化、閱讀人性、閱讀生活。因此,我很感謝余秋雨先生。可以說,是他點亮了我求知的欲望,讓我停止墮落停止平凡,讓我開始思考開始真正的“行走”,去摸索我的人生的意義。
總而言之,《千年一嘆》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再讀再讀的書。
《千年一嘆》讀后感 篇7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碑斢嗲飪上壬忌吓c盧梭一樣的毛病時,他便用腳下的路去探尋那些千年一嘆的文化遺址,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遺著的懷抱,用一支筆記錄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
而這整個的行程,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課程。但是,當偉大牽連出越來越多的兇險,平靜也漸漸被驚懼所替代。這四萬八千里的漫途潛伏著種種危機,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地區(qū),如:北非、中東、南亞,而余秋雨先生更是迎難而上化身為馬可波羅,寫下游記《千年一嘆》,在各文明廢墟中思索、探尋,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彼蔑@著古文明的輝煌,又見證著文明的衰落,在陣陣喚嘆中又老淚縱橫……這些悠久的歷史,化作一個個永恒的坐標,在希臘莊重的巴特農(nóng)神廟駐立;在埃及老淚縱橫的門農(nóng)凝視;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聆聽;在印度夢幻的泰姬陵靜臥……可惜,輝煌飽經(jīng)滄桑,文化走向衰落,歷史被風(fēng)化褪色……余秋雨先生作為一個學(xué)者,不畏艱難險阻,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作出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的提醒,成就著作業(yè)千年一嘆》!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也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備有各的不幸。”而在這場文化之族中,歷經(jīng)10個國家,卻是“所有的貧困都大同小異。一踏進富庶則五花八門。”唯一相同的是:古文明都在衰落,可謂是:“千年一嘆,一嘆千年”。雖然我以未出過國門,但字里行間是余秋雨先生面對遺址時的心寒語塞,曾經(jīng)的輝煌與現(xiàn)實景象的可怕分裂,看到那些雖斷殘卻依然雄偉的遺跡與當代荒涼的強烈對比,實在令人惋嘆!
可不,這場冒險一經(jīng)起航,便不會有太多美滿。于是,當面對愛琴海,立身于希臘時,余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希臘人的閑散、“干凈”,再由大部分閑散走向慵懶和木然。是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是現(xiàn)代文明的遺落,就如書中所言:“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可當先生穿過層層風(fēng)沙,滿懷期待地立身于埃及時,熱情被風(fēng)沙掩埋……金字塔盡管還會一直矗立,但支撐它的文明基座早已消遁,埃及文明其湮滅程度可謂相當徹底呀!所有古籍、古碑無人能解讀,許多圖書付之一炬,埃及人從此也徹底“解放”了,把生命看得如此隨意,口舌也如奔流滔滔。而再立身于伊拉克,去探尋古巴比倫的經(jīng)典,卻是一片凄涼,沒有繁華市井,到處都是臟亂!輝煌只是曾注的一時鼎盛,艷麗被沙石打磨得只剩下陣陣哀嘆……而把巴比古城廢墟鏟了重建這一荒唐舉措,更將古跡最后一份尊嚴與歷史范桑感湮滅,這幾千年的`歷史只剩下一首悲壯的史歌!連同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虛及明、希伯來文明也難逃由盛轉(zhuǎn)衰的局面……
然而,這一切的衰落,都不必過于傷感。因為曾有多少王朝,反反復(fù)復(fù),由盛轉(zhuǎn)衰沉淀于歷史中,余秋雨先生就在書中說道:“一切生命體都會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經(jīng)有過強勁勃發(fā)的生命體,衰老得更加徹底!钡辽伲鼈冊@艷一時,名聲大噪,它們遺留下的古跡,也更成了歷史長河中永恒的一筆重墨!但萬事總有異數(shù),中國就是這其中例外。在這些古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也只有中文明了!它的幸存。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學(xué)統(tǒng)一與普及,這還多虧了秦始皇,讓我們不必像埃及因古籍,古碑無人解讀而走向湮滅,讓今天的我們還能輕松誦讀古典,興致高雅時朗誦一首詩歌。當然,除了這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外,余秋雨先生根據(jù)一路考案,還得出另外四個原因:一是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喜馬拉雅山脈天然的屏障阻斷了其它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沖童而導(dǎo)致的互征互毀;二是依賴于文明的體量,避免了中華文明在諸多內(nèi)戰(zhàn)下,沒有遭受根本性的傷害,也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三是依賴于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而四是科舉制的推崇,避免了社會失序,文化失記,使本體文明得到長久的延續(xù)與傳承。這一切,都是余秋雨先生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不畏艱險,潛心鉆研的成果。他更是把這些苦心鉆研所得的成果慷慨分享于世人,用行動告訴我們:未知無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對未知和無知的否認!我也因此認識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在這個不同的世界,我愿再次沉浸在《千年一嘆》中,隨余秋雨先生一起旅行……
【《千年一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05-26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06-04
《千年一嘆》讀后感03-22
讀《千年一嘆》有感(精選14篇)07-27
千年殤美文06-15
《上下五千年》讀后感04-26
《世界五千年》讀后感06-02
上下五千年讀后感02-28
世界五千年的讀后感通用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