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鲁一鲁亚洲无线码影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久久亚洲精品视频免

<sub id="hdorw"></sub>

  • <legend id="hdorw"></legend>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

    時間:2023-08-22 16:01:46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時常會受到啟發(fā),對某些事或人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寫下來。不過,你知道要怎么寫感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感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1

      今年兒子小學一年級畢業(yè)了,他和上學期一樣不僅拿到了成績報告冊,還拿著獎狀回來。

      但他這次卻問我:“媽媽,為什么有的人獎狀上寫的是優(yōu)秀三好學生,我得到這個獎狀您是不是不喜歡?”

      我回答說:“不是的”。

      我問:“為什么這樣說呢”?

      兒子說:“因為我沒有得100分”。

      聽了兒子的話心里很不是滋味,雖然他還不太懂三好生和他這個獎狀的差別,但是已經知道分數的重要了,我告訴兒子“媽媽不希望你考100分”。兒子問:“為什么呢”?我用開玩笑的方式告訴他,如果你這次得了100分,那下次怎么樣進步呢?難道你要考一百零一分?兒子似乎明白了我的用意,我倆都笑了。我又說:“今年,你考了95分,明年你可以考96分,這樣就代表你進步了呀,只要你是認真、努力的,考多少分媽媽都喜歡”。兒子抱著我,笑了。

      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可還是我的一個心結,為什么非要讓孩子從一年級就考一百分呢?

      其實,我也很希望他能考好成績,可是我絕不會向他要求必須考100分。有時,看到親戚、朋友和院里人的眼神里都透露著“你是當老師的,兒子也沒有考100分,還真的不如買菜家的孩子”。雖然這樣的話沒有人從嘴里說不來,但是眼神也足夠可以殺死人。說實話,這個時候我也有動搖過。

      昨天又翻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再次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不考100分”這篇文章,讓我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在書中也提到了: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fā)出來。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后的喜悅。家長絕不能因為分數的高低興奮或失望?嫉煤芎茫⒆痈吲d,家長也正常表達高興;考不好,孩子可能會有些沮喪,家長就要告訴孩子“沒考好,正好可以發(fā)現自己哪些地方學得不夠好,要是老師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會的,雖然得了高分但不能發(fā)現自己的問題,那不也很遺憾嘛。”這樣說能引導孩子踏實下來,把注意力放到學習上。家長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鉆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tài),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

      今天早上把老公送走,打開電視正好演《西游記》的第一集,坐下來懶洋洋的看著,突然有不同的感覺,孫悟空盡管本領真的超過了玉帝,但是如來佛祖依然沒有同意他的想法,把天宮交給孫悟空管理。這說明一個問題,人的能力和德行是不能成正比的。反射到我們的教育,孩子的成績和人品能力也不能成正比。所以,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成績不如培養(yǎng)孩子好的品德和能力,在此也自信一下,兒子這兩個獎狀遠遠比拿一個優(yōu)秀三好學生更實惠。

      這讓我想到了昨天老公給我發(fā)的一個故事——母親的手。講述的是一個單親媽媽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媽媽一直靠給別人洗衣服供孩子上學,這個孩子畢業(yè)了去申請一個大公司的經理職位,領導看了他的簡歷之后,就問他有沒有摸過媽媽的手、給媽媽洗過手,他回答說沒有,領導就說那今天晚上你回去給媽媽洗一下手,明天再來告訴我。雖然第一次給媽媽洗手是為了應聘工作,但是感受卻很深很深,第二天他告訴領導了三個理由。

      該青年說:

      第一,我懂得了感恩,沒有我母親,我不可能有今天。

      第二,我懂得了要去和母親一起勞動,才會知道母親的辛苦。

      第三,我懂得了家庭親情的可貴。

      最后他被應聘了。

      這些都告訴我們,即使現在的父母掙了不少錢,但早早的白發(fā),和那位洗衣服的母親沒有本質的差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絕不能為了追求成績而學習,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影響孩子的一生。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父母辛苦,懂得做子女的應當關懷父母,愛護父母,在家做個好孩子。

      2、行為目標:做到自己會做的事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勞,并能幫父母干家務活,虛心承受父母的教育,以實際行動給父母帶來歡樂。

      3、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落實行為目標,激發(fā)愛父母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進展爭論:

      1、介紹問題背景:

      今日教師想和大家探討一件事,這件事想必曾經遇見過,這件事是這樣的:一個四年級的大哥哥,在吃完晚飯后,爸爸媽媽由于還要到店里去干活,讓他洗一下碗,他說:“沒空,我還要做家庭作業(yè)。要么給二元錢!

      2、爭論:你覺得這位大哥哥該不該討這兩元錢?為什么?

      3、指名答復。

      4、教師小結:(1)家里的事,僅僅是爸爸媽媽的嗎?(2)的確,爸爸媽媽賺錢不簡單。

      二、了解父母辛苦

      (一)父母賺錢不簡單

      1、為了家庭,為了我們有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你知道你爸爸媽媽是干什么的嗎?他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回家?回家后還要干什么嗎?

      (1)指名答復,同桌互說。

      (2)他們這樣辛苦又為的誰?

      2、小結: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呀,一元一角都來得不簡單呀。

      (課件出示圖片:錢是這樣賺來得)

      (二)父母哺育我們不簡單

      父母親為了我們,他們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對我們的成長無時不刻傾注著他們的愛。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她媽媽對自己的.愛。

      1、(課件出示)配樂詩朗讀:媽媽的愛

      2、爸爸媽媽的點點滴滴都傾注著對兒女的愛。你能說說爸爸媽媽在你成長道路上付出的愛嗎?

      3、同桌互說,指名說。(生病時,但更要留意一天中的小事,從身邊小事引導父母親對孩子的愛。)

      4、教師隨機評價

      5、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三、分擔父母辛苦,關懷父母

      (一)我們可以怎樣做

      1、爸爸媽媽為我們傾注了無限的愛,F在我們長大了,成為了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了,那么我們該怎樣報答爸爸媽媽呢?揭題——關懷父母

      2、關懷父母,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使他們快樂?小組爭論。

      3、小組代表發(fā)言,4、歸納并板書:

      (1)不讓父母操勞,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不讓父母勞累,主動做父母的小幫手

      (3)不讓父母生氣,聽從父母的教育

      這就是我們送給爸爸媽媽的愛心,畫愛心(半個,會說并不表示會做)。

      (二)我們是怎樣做的

      1、母親節(jié),你為媽媽做了什么事

      2、學生答復,隨機補畫愛心。

      3、節(jié)假日我們應當想到爸爸媽媽,但更多的是平尋常常的日子。平常你又曾經做了哪些事,使爸爸媽媽很快樂。答復一個補畫一段,直到愛心畫完。

      4、由于我們的年幼無知,由于我們的調皮不懂事,我們曾經做了些傻事,使爸爸媽媽很難過呢?你曾經做了什么?

      5、教師評價:你很有誠意,教師信任你,你以后肯定不會再讓爸爸媽媽難過了。

      (三)我們又可以怎樣做的更好

      1、為了爸爸媽媽的微笑,為了我們的長大,我們可以做的更好,以下行為現在你做的怎么樣?請同學照實對以下行為進展自我評價。

      2、反應學生自我評價

      3、表彰鼓勵

      夸夸我們班孝敬父母的好隊員。

      (1)敘述孝敬父母的事跡。

      (2)發(fā)“孝敬”章。

      四、總結談話,課后延長

      同學們,關懷父母,就要時時到處體諒,了解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不惹父母生氣,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勞,盡量分擔父母的辛苦,給父母帶來歡樂。教師愿每一個同學都能為父母獻上一份真摯的愛。

      五、作業(yè):

      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對父母的“愛”!

    【品德感悟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教學心得體會12-31

    思想品德心得體會01-04

    小學品德培訓心得體會02-19

    小學品德培訓心得體會04-03

    品德學科培訓心得體會02-15

    學習思想品德心得體會08-12

    關于品德與社會心得體會03-25

    大學思想品德心得體會03-12

    品德與社會教學心得體會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