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鲁一鲁亚洲无线码影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久久亚洲精品视频免

<sub id="hdorw"></sub>

  • <legend id="hdorw"></legend>

    語文教案

    時間:2025-01-16 08:08:53 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yù)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合集5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guān)、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 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重難點

      1、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2、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齊讀單元導語。

      2、釋題。 泊: 停船

      3、知詩人:王安石,北宋詩人,祖籍江西臨川縣,因父親在江蘇南京擔任官職,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據(jù)說這首詩是詩人從南京趕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寫的。

      4、讀題。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

      2、生根據(jù)注釋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3、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理解詩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

      ●體會詩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鄉(xiāng)

      我從故鄉(xiāng)南京出發(fā)去北京,途中將船?抗现蓿匆娊K的鎮(zhèn)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鎮(zhèn)江離我的家鄉(xiāng)南京只隔著幾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門主要靠的是?走習慣了,"一水之間""重山之隔"已經(jīng)算是很近了,雖然我現(xiàn)在離家只有"一水之間""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趕路啊,在慢慢地遠離家鄉(xiāng)啊。(板書:人在途中,心系家鄉(xiāng))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過去了,又有再來的時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綠了,那么團圓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xiāng)。)

      (2)朗讀體味情感

      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嗎? 送進去 讀!

      心在家鄉(xiāng),人卻離家越來越遠,這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矛盾。 你邊讀邊體會!

      就把這種想重返家鄉(xiāng)的感情寄托給象征著團圓的明月吧! 你讀吧!

      三、背誦并默寫。

    語文教案 篇2

      語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師大版第八冊教材第10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與其它文章不同,第一部分為《天路》歌詞,第二部分為“[青藏鐵路簡介]”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鐵路!短炻贰方榻B了青藏鐵路稱為天路的原因。在高寒缺氧、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建成后藏族同胞歡欣鼓舞的心情。

      教學目標

      1、認字11個,寫字8個,并理解“神鷹、祥云、巨龍、神奇”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jié)合歌詞后的文字理解“天路”修筑之艱難,理解解“天路”的真正含義。感悟建設(shè)者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艱巨與頑強毅力。

      教學重點

      結(jié)合《青藏鐵路簡介》理解“天路”的含義,了解青藏鐵路建成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積累課文中的好詞好句,能找出課文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段,并能體會作者使用這些修辭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優(yōu)美、意境清新”的特點。結(jié)合平時學生作文中詞語貧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勵學生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學習模仿造句、寫話。

      教具準備

      課件及課外收集有關(guān)青藏鐵路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審題設(shè)疑

      1.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

      生: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

      師:孩子們真是見多識廣,說了這么多你們知道的路。今天老師要帶你們?nèi)フJ識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它猶如一條巨龍,穿過崇山峻嶺,越過草原戈壁,跨過鹽湖沼澤,奔騰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人們驚嘆地稱它為:天路。(師指課題,生齊讀。)

      二、質(zhì)疑: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放手讓學生自主質(zhì)疑,教師隨機梳理歸納出學習本篇課文所要探究的重點問題。

      生: “天路指哪條路?”

      “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為什么稱這條路為天路?”

      “通過天路真能上天嗎?”

      “天路是怎樣修建的?””

      三、解決生字詞:初讀感知

      1.自讀要求

      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利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掌握生字理解新詞,并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朗讀課文,完成自讀提示。

      3.解決字詞障礙

      課文中的字、詞你會讀嗎?老師請同學來讀一讀。

      小黑板出示:

      雪域、橫貫、崇山峻嶺、氧氣、奔赴、譽為、沼澤

      B、注意區(qū)分下列形近字

      岡—崗 漫—慢 嶺—玲 澤—擇 礙-- 得 徹—砌

      C、課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難讀的字詞,誰想當小老師帶領(lǐng)大家讀一讀?

      讀通課文

      課文里的字詞同學們都掌握了,相信課文也會讀得不錯,現(xiàn)在讓我們讀讀課文吧!

      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及時糾錯,達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要求。

      四、初讀課文:

      1、指名讀歌詞的前三節(jié),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誰來說一說作者的美好愿望?

      2、作者的家鄉(xiāng)有什么特點?(課件:青藏高原的圖片)

      3、帶著虔誠指名讀這三小節(jié)

      4、作者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從哪個詞語你知道的?

      5、指名讀歌詞后兩小節(jié)。

      6、齊讀歌詞。

      五、老師小結(jié)

      從“盼望”到“看到”,中間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究竟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老師將與你們一起在明天的課上去認識它的神奇。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yù)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摻(chan1)脊(ji1)背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奧秘:奧妙神秘。

      凄慘:凄涼悲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

      酷似:極像。

      二、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閱讀

      質(zhì)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jīng)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yīng)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建議

      一、結(jié)構(gòu)內(nèi)容

      這篇文章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很多自然現(xiàn)象,作者引領(lǐng)我們?nèi)フJ識、了解這些大自然獨特的“文字”,語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全文共2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過文字人們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樣,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們便可以認識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引出了對“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紹,啟發(fā)讀者細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說明通過星、云、鳥等大自然的文字,人們可以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了解許多新奇的東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動地說明了認識、掌握星、星座的知識可以指導人們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紹云這種天空大書上的字母不僅可以向人們講述現(xiàn)在的事情,也能預(yù)示將來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紹鳥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觀察它,人們也能認識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對第6段至第18段的內(nèi)容的總結(jié)。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石頭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說明要認識和了解自然,就要從小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

      二、細致的觀察與生動的表達

      要想生動準確地說明自然現(xiàn)象的特征,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如“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季,天空遠遠聳立著一座白色的云山。從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像鐵匠鋪里的鐵砧了!逼渲小奥柫ⅰ薄吧斐觥毙蜗笊鷦拥孛枘〕鲈频淖兓,寫出這種“文字”的特征。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云、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云山比作“鐵匠鋪里的鐵砧”;把鶴隊比作蜘蛛網(wǎng);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xiàn)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另外,文中的“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jīng)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熱天已經(jīng)過去了”等語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文章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息。

      四、句段講析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講析:“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xiàn)得更生動、形象,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

      講析: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jīng)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jīng)過去。

      講析: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yīng)著。

      講析:聲音是指成群的鳥的叫聲。

      教學設(shè)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從復習舊知入手)

      同學們在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guān)現(xiàn)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么?主要內(nèi)容是寫什么?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物候現(xiàn)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呢?(簡要回答)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步了解課文,理清文章脈絡(luò)。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本頁的注釋①后,回答下列問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內(nèi)容,并要求讀準下列帶點字的字音、理解

      各詞語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

      (注:本文讀音取括號外的讀音,括號內(nèi)的讀音用組詞的方法進行區(qū)別。)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3.繼續(xù)課文,理清文章脈絡(luò)。

     、倌x課文,標好段序。

      ②獨立思考課文的層次、結(jié)構(gòu)。

     、奂w討論,交流觀點。

     、芑卮穑瑤熒餐喺。

      明確: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讀課文,揣摩、理解重要詞語、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本渲械摹拔淖帧焙汀白詈竦臅睉(yīng)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xiàn)得更生動、形象。

      2,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電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4個。積累詞語5個,積累句子1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簡單評價牧童回答三個問題的答案。嘗試學習發(fā)問。

      4、了解牧童的聰明回答。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靈活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正確朗讀課文。

      能嘗試學習發(fā)問。

      教學媒體ppt

      課前學生準備充分預(yù)習課文

      教學流程

      1、出示課題:34聰明的牧童

      2、師:讓我們一起來聽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名字叫《聰明的牧童》(生齊讀),聽聽這個故事講了些什么?

      二、主動探究

     。ㄒ唬┳詫W生字

      1、請大家自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完成學習單。

      學習單:A、拼讀生字,在田字格中自測。

      B、讀詞語,理解帶點詞的意思,不理解的提出來。

      2、開火車讀生字和詞語,交流詞語的意思。

      3、通過學生交流引出句子“從前有個牧童,別人無論問什么,他都能給一個聰明的回答,因而遠近聞名。(1)指導朗讀。(2)用“無論……都……“的句式練習說話。

     。ǘ┲攸c學習課文第2節(jié)。

      1、范讀第2節(jié),聽清國王問了哪三個問題?牧童分別是怎樣回答的?

      2、自由讀第2節(jié),把國王問的三個問題和牧童的三次回答劃出來,并讀一讀。

      3、分角色讀國王和牧童的對話,體會牧童的聰明表現(xiàn)在何處?

      4、出示牧童回答三個問題的答案,多讀幾遍,想一想,牧童回答三個問題的答案,你滿意嗎?你還有什么奇妙的回答?

      三、實踐運用

      1、抽讀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抄寫句子

      四、拓展延伸

      1、看錄象《阿凡提智斗巴依》,看看阿凡提是怎樣巧妙回答巴依老爺提出的問題?

      天有多大?阿凡提騎的毛驢的.尾巴上有多少根毛?阿凡提用智慧戰(zhàn)勝了巴依。

      2、你能否試著提幾個類似的問題,考考小伙伴呢?

      例如:人的頭發(fā)有多少根?一棵大樹有多少片葉子?大海中有多少條魚?空氣有多重?

      “消失“的速度有多快?……

      3、每人發(fā)一顆智慧種子,請每位學生在智慧種子上提一個問題,評選出最佳,并頒發(fā)“善問“之星。

      教學效果的反饋

      這節(jié)課,我認為語言文字的訓練很到位,上出了“語文”味。比如:“從前,有個牧童,別人無論問什么,他都能給出一個聰明的回答!边@一句話是對牧童的一個總體概述。教學時,我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通過反復的引說讓學生感悟牧童的聰明。“別人問簡單的問題,牧童能——(給出一個聰明的回答);別人問很難很難的問題,他也能——(給出一個聰明的回答);不管別人問哪一方面的問題,他都能——(給出一個聰明的回答),并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又如:在精讀問答,感悟智慧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逐個出示問答,抓重點詞語進行反復地多種形式地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牧童的聰明。課堂內(nèi)書聲朗朗,回答驚喜連連。

    【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語文教案10-14

    [精選]語文教案10-15

    語文教案(精選)10-16

    語文教案[精選]10-19

    【精選】語文教案09-18

    (精選)語文教案08-17

    (經(jīng)典)語文教案09-24

    語文指導教案11-08

    語文教案03-17

    語文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