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鲁一鲁亚洲无线码影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久久亚洲精品视频免

<sub id="hdorw"></sub>

  • <legend id="hdorw"></legend>

    小學科學教案

    時間:2024-08-11 16:59:3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15篇)

      小學科學教案1

      一、教學內容分析:

      空氣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及其他氣體和雜質組成。作為氣體的典型代表,空氣無氣味,無味道、透明,而且無固定形狀和體積,密度很小,同時,由于空氣無法直接觀察,學生對空氣的原有認識相對較少,為此,讓學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紙條、氣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覺器官進行觀察,證明空氣的存在,在此基礎上認識空氣的特點。學生對空氣和水進行有聯系的對比觀察,使學生對空氣的特征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會加深對液體和氣體特征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2、過程與方法:

      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與合作,對實驗結果進行正確的描述。

      四、教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潔精、花露水、香水、蠟燭、打火機等。

      教師備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氣球、牙簽、吸管等。

      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1個裝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潔精等。

      學生自帶: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氣球、牙簽、吸管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同學們,上課之前,咱們先來做一個“閉眼游戲”好嗎?

      請同學樣緩慢地閉上你們的雙眼,放飛你們的想像。

      2、用多媒體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樂《清晨》。

      師用語言幫助學生想像: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一同闖入了一片迷霧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風,穿過濃密樹葉的會跳舞的陽光,歡快清脆的鳥叫聲。多么美妙的早晨,我們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做一個深呼吸……

      3、睜開又眼,談談感受。重點引導學生說說吸進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學生能回答出“空氣”,則順利地引出課題。

      方案B: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來,師可引導:是不是感覺有一股氣從鼻子吸入,科學上把這種氣叫做“空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

      二、我們知道的空氣

      1、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請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填寫到課本P75氣泡圖中。(如果學生感覺有困難,可引導啟發(fā):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可以運用你的各種感官來感受一下空氣是什么樣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還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氣。沒有空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2、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學生說,教師運用實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氣泡之間的聯系。

      →讓學生思考,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三、空氣存在嗎

      1、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都認為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但是口說無憑,你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嗎?

      2、師:可以利用你們帶來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氣球等)思考看看。

      →老師這里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一個裝著水的水槽,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請大家四人一小組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每人選擇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組員認真聽講解,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

      3、匯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結果,說明是什么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

     。ㄟm時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并請學生試著舉例。)

      四、比較空氣和水

      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顧水的特點;

      →相同的地方;

      →比較不同。

      2、全班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利用課件或小黑板出示維恩圖,與學生交流。

      3、探究空氣比水輕

      師:空氣和水,哪個輕?哪個重?說一說你是怎樣證明的?

      →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工具試一試,當小組內一名同學動手操作時,其他組員認真觀察。

     。▽τ诟杏X有有困難的小組,教師可適當啟發(fā)。

      4、空氣的流動

     、賻煟核芰鲃,空氣能流動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ń處熆稍谶M行到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悄悄把花露水灑到講臺桌下,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還可請一位學生上臺吹泡泡,讓大家通過觀察泡泡的流動,感受空氣的流動。

     、趧邮之嬕划嬶L。

     、鬯伎迹何覀冇檬裁捶椒ǹ梢宰屩車娜烁惺艿娇諝獾牧鲃樱

      五、總結與延伸

      1、回到課前的氣泡圖,看看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之前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嗎。

      2、還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再去探究?

      小學科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fā)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fā)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洼),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后,通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白R”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范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jié),啟發(fā)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jié),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并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ㄒ唬⿵土曥柟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白R”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ǘ┲笇懽,抄寫詞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奥、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ㄋ模┛偨Y評價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fā)現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學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提供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小學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薄⒄J識本課生字和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對自己要有信心,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展示和表現自我,懂得應當為別人服務。

      【教學重點、難點】

     。薄⒛苷_熟練地認識本課生字詞。

      2、理解王寧為什么要當勞動委員,理解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解題質疑

     。、談話出示課題。

     。病①|疑:

      題目中的“我”指的是誰?

      3、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 文中的“我”指的是誰?

     、 王寧選自己做什么,為什么要選自己?

      ⑶ 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在自然段后面標上序號。

     、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 王寧的話剛說完,為什么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 你應該向王寧學習什么?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清除障礙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本課生字及詞語。

     。、同桌小組見交流。

     。场⒆x后檢查:

     、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讓學生認讀。

     、 出示小黑板:

      學校 教室 委員 親切 班長 勞動 集體

      (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 課文分幾個自然段,指名說出序號。

      三、精讀課文回答問題

     。、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摹办o悄悄”體會到了什么?)

     。、突然,王寧站起來對說:“我選我”。

     。◤摹巴蝗弧斌w會到了什么?)

     。场⑼鯇庍x自己做什么,為什么要選自己?

     。础⑼鯇幍脑拕傉f完,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摹耙黄坡暋斌w會到了什么?)

      四、再讀課文,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師適當點撥:

     、 “靜悄悄地都在想”說明同學們正在認真思考選誰合適。

      ⑵ “我選我”:

     、 說明王寧勇敢。

     、 體現王寧真心實意的為大家服務。

      ⑶ 同學們都“楞住了”說明王寧與別人不同,不是選別人而是選自己,出乎同學們的意料。

      2、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說明同學們有當好勞動委員的決心,而且相信他一定能當好,所以鼓掌表示同意。

     。、讓學生重點讀王寧說“我選我”理由的那些話,讓學生說出從這些話中體會到了什么?談談自己的.想法。

     。础⒅笇Ю首x。

     。ㄗx出課文的思想感情。)

      五、 鞏固練習

     。薄⒖雌匆糇x詞語:

      xué xiào jiào shì qīn qiè xiǎng shēng

      學 校 教 室 親 切 響 聲

      bān zhǎng wěi yuán jí tí yí yàng

      班 長 委 員 集 體 一 樣

     。病⒄照n文內容填空:

      王寧和李小青是( ),王寧像李小青一樣( ),( ),我要學習王寧熱愛( ),( )集體,樂意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

     。场⒓偃缒銋⒓影喔刹扛傔x,你準備怎么做,講些什么?試說一說。

     。、自由組合,分角色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寫王寧在班會上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事。贊揚了王寧虛心好學、樂意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希望你們向王寧學習,熱愛勞關心集體、樂意為集體做好事,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人才。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我選我》教學設計5,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生和不發(fā)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fā)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fā)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將作繼續(xù)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fā)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fā)出聲音嗎?

      實驗器材用力按壓、、彎曲、拉伸等輕輕擊打、撥動我們小組發(fā)現

      鼓

      鋼尺

      皮筋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fā)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fā)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fā)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fā)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fā)出聲音。

      觀察:發(fā)聲的皮筋和不發(fā)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fā)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fā)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的原因,但是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并不理解振動會產生聲音。我在教學完這一課后,是很勉強地讓學生知道振動會產生聲音,而學生對于敲擊會使物體振動,并產生聲音。學生是很難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學中讓學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動會產生聲音的原因是我沒有充分利用反證法來證明振動產生聲音的原因。自己對于教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fā)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fā)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fā)現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fā) 現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fā)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fā)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fā)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小學科學教案6

      一、導入新課

      活動一:

      1、師: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曾安排的觀察動物的任務,下面請同學們來交流一個觀察情況吧

      2、匯報交流情況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3、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4、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5、教師提示:我們已經研究了鳥、昆蟲、一些哺乳動物,今天我們再來研究其他類型的動物,你還了解哪一類動物呢?

      6、對學生的匯報進行評價

      學生交流

      學生代表匯報

      學生紛紛發(fā)言

      課前提前安排學生觀察動物,對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作了重要鋪墊。

      培養(yǎng)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

      適時評價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活動二:認識動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務:觀察昆蟲、鳥、哺乳動物之外的其它動物

      2、提問: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對動物進行觀察,觀察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觀察后我們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學生討論交流,分組探究

     。~一個小組,兩棲動物一個小組,爬行動物一個小組,共三個小組)

      4、根據觀察討論的結果,分組填寫觀察記錄(各個小組填寫各自的記錄表,動物類別不同表不同)

      5、組織學生匯報小組填寫的記錄

      6、教師提問:你能按照特征給他們分類嗎?

      7、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類交流

      活動三:

      1、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和這類動物的特征相似?你還了解這類動物的哪些知識?

      2、組織學生交流

      3、你還了解哪些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它們?yōu)槭裁磳儆谶@類動物呢?

      學生紛紛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分組探究

      小組填寫觀察記錄(適當引導)

      學生匯報記錄

      學生分組討論分類

      學生交流

      學生討論(教師適時引導)

      讓學生重視觀察的注意事項,也讓學生學好科學養(yǎng)成良好得習慣。

      在讓學生記錄匯報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小學科學教案7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fā)現,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fā)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fā)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樹。

      第二課 校園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

      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fā)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么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了這么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fā)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fā)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 結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

      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

      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fā)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huán)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tài),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tài)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第四課 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

      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tài)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第五課 植物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葉是多種多樣,同一種樹葉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tǒng)計撿到樹葉數量和樹葉種數;根據一定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樹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樹葉興趣,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態(tài)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

      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計收集到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是呀,樹木是我們朋友,他們是有生命,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F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葉,我們能發(fā)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新鮮葉與落葉最大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葉是活,而落葉是死。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生長階段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葉、老葉、將枯葉等)能從幾張葉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它從葉芽長成小小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完整過程。

      第六課 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變化是生命體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方法比較葉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

      觀察記錄描述植物變化。

      教學難點

      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

      一些樹木四季變化圖片,帶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課課外作業(yè)及學生精彩發(fā)現激發(fā)學生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同一高度連續(xù)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干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果實又是怎樣變化呢?

      二、觀察葉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葉子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其他變化。

      從一棵樹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數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里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第七課 植物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

      小學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收集一些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fā)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fā)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fā)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fā)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三、課后總結。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生和不發(fā)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fā)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fā)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將作繼續(xù)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fā)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fā)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fā)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fā)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fā)聲物體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fā)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fā)出聲音。

      觀察:發(fā)聲的皮筋和不發(fā)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fā)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fā)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小學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

      2、 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重視精彩句段積累、仿寫。

      3、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 反復朗讀,積累優(yōu)美詞句,體會文章精彩之處。

      2、 賞析精彩句段,培養(yǎng)多角度思維的習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本,采用“預習——發(fā)現問題”的學習方法,將預習時的整體感受、精彩積累和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猜測回答寫在本子上,供老師備課參考。

      教師:在看過學生的預習本,了解學生的困惑和認識狀況的前提下備課。準備投影、電腦及相關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

      法語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說法,它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于個人的”引申而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就體現了“文如其人”的風格,讓我們大聲地朗讀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寫的藝術魅力。

      朗讀

      1、 自讀

      兩人或四人一組,互相讀、聽找感覺。教師巡視,發(fā)現問題進行指導。

      小結

      學生談讀的感受。

      教師總結朗讀全過程。

      積累、仿寫、感悟

      背誦你最喜歡的三句話,仿寫其中的一句。

      記住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理由。

      小學科學教案10

      一、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音的傳播》是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大小、高低以及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教材呈現的兩個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方式。

      二、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所面對的四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科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考慮問題不深入,邏輯性思維不強,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將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重點:理解聲音是需要通過物質進行傳播的。

      難點:知道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五、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用具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目標,我將在每個小組準備土電話、1米唱的鋁箔條、木質米尺、棉線、尼龍繩以及實驗記錄表進行實驗活動。

      七、教學過程

      接下來,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展示一張有聲賀卡,悄悄將他打開,并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發(fā)現呢?當位于教室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說出聽到了美妙的音樂聲時,我將追問:為什么大家都聽到了聲音?賀卡傳出的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課: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新課《聲音的傳播》,來解決這些問題。

      意圖:以有聲賀卡導入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二)新課教學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分為如下兩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振動物體與聲波。

      我將結合本單元第二課所接觸過的實驗:用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水面波動,指導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震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在這基礎上我會讓學生玩一玩“土電話”小游戲,并通過思考“聲音是怎么從電話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進一步感知聲音的傳播方式。游戲結束后我將引導學生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意圖:通過動手實驗,小游戲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面活動探究做好鋪墊。

      活動二: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我將用PPT展示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并引導學生猜測聲音在這些物體中的傳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種材料傳播效果最好,并將想法記錄下來。在此之后,我會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實驗前我將組織學生談論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我再強調三點:(1)每次敲擊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樣;(2)將物體的一端緊連著音叉,另一名同學在另一端傾聽;(3)時刻保持教室安靜,認真傾聽各種材料物體的聲音傳播并記錄。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

      通過兩個活動,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能力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結論解釋導入中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領悟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

      1.同學們,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聲音能在空氣、固體中傳播,誰能說說聲音還能在什么物體中傳播?我將適時出示一個有關釣魚的flash動畫,讓學生通過回憶釣魚要在岸上保持安靜,否則魚兒會嚇跑,啟示學生說出,聲音還能在液體中傳播。

      2.出示一張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利用無線電設備通話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是聲音傳播的重要物質。

      3.自由發(fā)言階段。讓學生舉例聲音傳播的實例,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理。

      意圖:這樣設計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四)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將引導學生結合我的板書以及簡單的問答形式對本課進行回顧。

      在作業(yè)布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鐵棒的聲音傳播能力,并記錄下來,下節(jié)課伊始進行分享。

      這樣運用開放性且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業(yè),可以較好的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第二課堂。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若冰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簡單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2、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探究各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表現出更濃的興趣。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現象

      1、我們知道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到底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這里有一個銅球,這里還有一個金屬環(huán),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huán)。我們就用這個裝置來做實驗。

      3、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根據什么現象知道固體的金屬球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A設: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驗,但要給學生準備棉質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特別強調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等安全問題。)

      二、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現象

      、小結:我們發(fā)現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有了前面觀察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察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讓他們根據觀察材料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學生們可以想出各種有效的觀察方法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ㄍㄟ^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察到的一個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的認識做個提升,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察實驗的現象 ,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 大多數金屬 熱脹冷縮

     。ㄤR 、鉍 ---- 熱縮冷脹)

      小學科學教案12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fā)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fā)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yè)布置

      第三課時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guī)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A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fā)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fā)現了水受熱,體積發(fā)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ㄓ辛怂疅崦浝淇s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fā)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ㄗ寣W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小學科學教案14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yǎng)。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qū)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fā)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tǒng)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jié)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qū)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qū)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fā)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③比較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転楸苊庹`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ǘ┞曇舻母叩停ㄒ舾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ǔ綦A)。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ò鍟舾撸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苋M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

     。ǔ尸F記錄表,匯報發(fā)現,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fā)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煱鍟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zhàn):利用仿真樂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系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征

      第一次實驗數據(HZ)

      第二次實驗數據(HZ)

      第三次實驗數據(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小學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發(fā)現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A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A設: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l(fā)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fā)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fā)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5-21

    [經典]小學科學教案01-07

    小學科學教案02-14

    [集合]小學科學教案01-08

    小學科學教案【優(yōu)選】07-15

    小學科學教案模板11-21

    小學科學教案15篇02-28

    小學科學教案實用(15篇)05-26

    小學科學教案匯編(15篇)05-26